主页 > 厂家动向 > 文章详情

风起太行:从煤基润滑到冷却液,太行润滑的“新质崛起”

2025-10-09 09:07 涡轮油侠

一、从煤化工到高端润滑布局

作为长期关注润滑油行业的“老兵”,在过去的十余年里,我见证了润滑油格局从“矿基 + 石化路线”为主,朝着“合成 + 特种 + 细分赛道 + 高端替代”方向的加速演化。而太行润滑,正是其中一个典型代表企业,其路径具有很强的示范意义。

1. 煤制油+合成路线优势

太行润滑是潞安化工集团在煤化工链条上的布局:依托煤制油(CTL, PAO 等煤基合成技术)背景,其在基础油原材料上具备“特色路线”资源优势。 这种路径一方面可能避开传统石油路线的激烈竞争,另一方面在“原料可控性”“差异化技术壁垒”上具备一定潜力。

早年其使用的煤基 CTL 基础油已成功通过 API 等国际认证(例如车用油已通过 API SN、SP、CK-4 等级认证),为其后续进入车用与高端应用提供了技术背书。

2. 品牌定位与产品线

从公开资料看,太行润滑被定位于“中高端一档”润滑油品牌。 它的产品线既含车用润滑油(汽机油、柴油机油等),也涵盖工业润滑油(齿轮油、液压油、汽轮机油、压缩机油、润滑脂等)。

近年来,它进一步围绕新能源、风电、轨道交通、数据中心热管理、浸没液冷、储能冷却液等方向加强布局。

其也在行业内参与评选并屡获荣誉。例如,在 “LubTop2023 总评榜” 中,太行润滑获得了“润滑油行业领军自主品牌”“年度受用户欢迎汽机油”“年度受用户信赖风电润滑油”三大奖项。

这种市场认可,对其品牌影响力提升有积极作用。

二、近年进展与“亮点”观察

在最近 2-3 年里,太行润滑在多个方向有比较值得行业关注的动向。我梳理如下:

1. 业绩与产销的快速增长

根据报道,2024年太行润滑科技的产量已超过 4 万吨,同比增长 88.19%;销售收入达到 7.71 亿元,同比增长 94.96%;利润总额突破 1.6 亿元,同比增长 329.63%。

这一增长幅度在当前润滑油行业整体增速放缓、成本和环保压力大的背景下,颇为引人注目。

这一成绩表明,太行不仅在产品与市场上有所突破,也在成本、规模、市场机制等方面有所积累。

2. 新能源 / 风电齿轮油领域的推进与“初装”突破

在新能源、风电领域的润滑油替代,是当前国内外润滑油企业较为热门的细分赛道。太行润滑在这个方向动作频频:

  • 太行的风电齿轮油已被用于中车风机的初装阶段。2024 年 10 月有报道指出:“潞安太行先进性能风电齿轮油作为中车风机初装油首次上机应用”,标志着其产品进入主流风电整机厂的信任链。
  • 在产业合作方面,太行与华润电力、中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签署新能源领域战略合作协议,共同拓展风电、轨道交通、储能等应用场景。
  • 在风电齿轮油产品规格方面,太行的偏航/变桨齿轮油(VG150)已进入南高齿准入体系;VG320 模型产品通过南高齿、德力佳台架测试并已在多个风电场挂机运行,平均运行时间达到 1.3 万小时。
  • 据报道,其风电齿轮油销售额已突破 4,218.25 万元。

这些进展说明太行在风电齿轮油国产化替代方面已走出了从实验室 / 小试阶段向实际装机应用的过渡。

3. 液冷 / 数据中心冷却液方向的新布局

近年来,随着数据中心、储能、人工智能算力中心、全浸没式冷却等方向火热,冷却液、热管理液体成为新竞争高地。太行润滑在这个赛道也出手颇早:

  • 其产品线中已包含“云动”系列冷板式数据中心热管理液、单相浸没式冷却液、储能系统浸没冷却液等。
  • 在 2025 年,太行正式加入上海市通信学会 “算力浦江” 液冷工作组,成为核心成员之一,与业界共同研究液冷技术标准和方案。
  • 太行还推出了“飓风无水”冷板方案——即无水冷却液 + 冷板式结构组合,以解决传统水基冷板冷却液容易泄漏、结垢、绝缘问题等痛点。据报道,该方案已在国机精工集团的数据机房获得应用。
  • 在国际化工展上,其油冷装置、浸没式冷却方案、多款新品被重点展示,获得较高关注度。
  • 在其科技成果展示厅,有装置用于“把 CPU / 电子元器件泡在油里做热管理验证”的实验样机/仿真平台,用于检验其浸没式冷却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。

这些动作表明太行正在从传统润滑向“流体 + 热管理”跨界延伸,试图在未来高算力基础设施冷却系统中占一席。

4. 技术标准、创新能力与产业影响力提升

除了产品落地和市场开拓,太行润滑在标准制定、技术平台、产研合作等方面也有显著动作。

  • 公司参与或主导了若干国家 / 行业标准制定项目。
  • 在技术研发和成果方面,公司近年来承担国家重点项目、地方科技攻关项目累计达几十项。
  • 在展会、行业论坛、能博会等平台,太行持续展示其高端产品线(诸如无人机系统用油、风电齿轮油、润滑材料等)以提升品牌和市场影响力。
  • 在“新质生产力 / 中国式现代化 / 国产化替代”话语体系中,太行常被媒体和行业视为代表企业进行宣传。

总体来看,太行在科技创新、市场推广、品牌影响与产业生态构建上,都展现出较强的系统性推进能力。


三、机遇与挑战:行业观察人的思考

太行润滑近年来动作密集、成绩亮眼。但作为一个行业观察者,我也看到:这些成功背后,还伴随着不少风险与挑战。下面归纳为 “机遇 + 风险 / 隐忧”两方面,以及面向行业参与者的启示。

1. 机遇

(1)国产化替代浪潮仍在加速

在“双碳”、新能源、新基建、装备国产化等国家战略驱动下,高端润滑油、风电齿轮油、轨道交通用油、数据中心冷却液等细分方向国产替代需求愈发迫切。太行选对了方向。

(2)差异化原料 / 技术路径优势

其煤制油 / 煤基合成路线在某些应用场景可能构成技术或成本壁垒,若走得通,后续进入壁垒将较高。

(3) 跨界与延伸空间广

向热管理液、冷却液、浸没冷却系统延伸,是润滑行业未来可能的重要扩展方向。太行若在这个方向先布局、先试验,可能获得先发优势。

(4) 政策与资本支持利好

国家对于高端制造、绿色低碳、新能源材料、国产替代、关键基础设施配套等方向支持力度加大。拥有国企背景 / 体量与资源优势的企业,比纯民营小厂更容易获得政策 /资金扶持。

2. 挑战与隐忧

(1) 技术可靠性与长期稳定性风险

尤其在风电齿轮、数据中心浸没式冷却系统等方向,设备可靠性要求极高。运行时间、热循环稳定、兼容性、电绝缘性、材料兼容、长期降解等都是必须拿下的课题。若一旦装机后出现润滑问题、故障、设备损伤,将严重影响声誉。

(2) 成本 / 规模控制风险

合成路线、特种添加剂、严格质量控制、测试认证流程等成本本就偏高。一旦市场竞争加剧、替代品压价、原材料或能源价格波动,就可能压缩利润空间。

(3) 市场开拓与渠道建设难度

特别是在车用市场、润滑油传统渠道(4S 店、维修站、加油站、后市场)中,品牌溢价与渠道覆盖是长期战。太行若想走品牌化、全国化车用路线,仍需持续投入渠道与品牌营销。

(4) 标准与认证壁垒

很多主机厂、风电机组制造商、数据中心客户都有自己的标准、认证流程、安全规范。太行虽已有部分通过认证 / 准入(如 VG150 准入南高齿、风电机组初装上机等),但要逐步在各大 OEM / 系统厂 / 高端项目中被接受,还需要一场场“借样 + 实地考核 + 品牌背书”的战役。

(5) 竞争对手与外来进入者压力

不管是传统大牌润滑油企业(壳牌、美孚、BP、埃克森美孚、道达尔等)还是新兴合成 / 电气化材料公司,谁不会盯着新能源 / 数据中心 /冷却市场?一旦他们也投入资源竞争,那条赛道就不轻松了。

(6) 跨界经营的管理难题

润滑油业务与冷却液 / 热管理液业务在技术、市场、客户、渠道、服务体系等方面有相当差异。要做好跨界扩展,必须克服组织架构、研发体系、项目管理、售后服务等“跨域运营”的挑战。


四、给润滑油行业参与者的几点建议

作为一位在润滑油行业观察多年的人,下面是我给同行、潜在进入者等几个维度的建议,结合太行润滑的经验与行业趋势,供参考。

对品牌 / 传统润滑厂商

  1. 不要把竞争局限在传统矿物 / 合成润滑油上 未来很可能是“润滑 + 热管理 + 智能监测 + 服务体系”结合的综合系统。若停留在成品油桶、单一润滑功能,很容易被边缘化。
  2. 在细分赛道投入技术深耕 例如风电齿轮油、轨道交通用油、数据中心冷却液、新能源设备润滑等,这些是多数品牌暂未深耕的领域,具备进入的窗口期。
  3. 要强化可靠性、服务与现场能力 高端应用客户(风电场、轨道交通系统、数据中心)听得最多的不是“你有多少钱”,而是“你能保证设备安全稳定走多久”。因此,售后服务、样机测试、现场支撑、监测诊断能力非常关键。

对研发 / 技术团队

  1. 兼顾基础油 + 添加剂 + 系统工程能力 润滑油好不好,不只是基础油指标要好,还要看抗剪切性、氧化稳定性、杂质兼容性、密封件兼容性等。往热管理 / 冷却液方向延伸,还要考虑电绝缘性、热导 / 比热 /流动性 /长期降解等特性。
  2. 加速与整机 / 系统厂商协同开发 与风电机组厂、数据中心机柜厂、储能厂商甚至芯片厂商联合做联合试验、联合验证、方案共建。不要孤立做油,要进到系统里做“子件 + 方案”。
  3. 利用数字化 / 监测能力 未来润滑油可能更多被视为“带传感 + 智能维保”的体系性产品。可以在油品中内嵌监测剂 / 微传感器(比如磨损金属元素监测、油温/氧化状态监测、在线状态感知)与客户系统打通。

对渠道 / 营销 /下沉市场

  1. 重视 B2B 渠道与 OEM / 项目客户 传统润滑油是零售 / 后市场为主,但高端应用如风电、轨道交通、数据中心往往是项目 / EPC /系统集成商驱动。要布局这一渠道,与系统商、设备厂建立合作关系。
  2. 差异化定位 + 品牌背书 在高端领域,客户更看重“品牌信誉 + 技术背书 + 成本 / 性能比”。在中低端市场,性价比依然重要。品牌要分层定位,不要“一碗水端平”。
  3. 加强终端服务 / 维保能力 尤其在风电 / 轨道 /数据中心等领域,定期监测、换油服务、状态反馈、故障响应等服务能力是客户考量的重要维度。润滑油不只是“卖油”,更是“卖服务 / 卖保证”。

对上下游 / 原材料 /添加剂 /测试厂商

  1. 与下游高端客户绑定合作 例如与风电公司、机组厂、数据中心等客户合作共同测试产品、共同改进方案。作为“差异化原材料 / 添加剂”厂商,应争取成为标准 /认证供应商。
  2. 强化试验能力 / 可靠性验证能力 特别是高端润滑 / 热管理液体的长期老化、兼容性、材料腐蚀性、电绝缘性、散热性能等方面,试验设备和能力是核心壁垒。
  3. 积极参与标准 /行业组织 未来很多关键应用领域(尤其新能源、数据中心、冷却系统)会有行业标准或规范尚未健全。若能参与标准制定,有可能锁定未来话语权。

对投资 /资本方

  1. 重点关注“润滑 + 热管理 / 冷却”融合赛道 目前很多资金涌入新能源 / 新材料 /半导体 /数据中心方向,但润滑 + 冷却液作为“材料 + 流体 + 服务”结合的产品体系,有潜在被忽视的机会。
  2. 看重企业的研发能力与客户背景 投资高端润滑 / 热管理企业,不能只看当前营收,而更要看其背后的客户 /项目是否具有延展性、其可靠性验证能力、其团队能否支撑长期技术投入。
  3. 评估风险周期与资本投入回报周期 高端应用领域通常周期较长(认证、试运行、装机、售后反馈等都需较长时间),要预估资本投入回报周期,不宜期望短期爆发。


五、对未来的判断与展望

  1. 润滑 + 冷却 / 热管理将成为新的增长方向 当算力中心扩张、数据中心功率密度上升、冷却技术要求提升时,传统空气散热 / 水冷方案在某些极端或高密度场景可能遇瓶颈。具备绝缘性、低维护、稳定性好的“浸没式 / 油冷 / 无水冷”液体冷却体系有较大发展空间。太行在这一方向的动作正是顺势而为。
  2. 高端润滑油、装备用油的国产替代空间依旧较大 尽管国外大牌在润滑油领域具有较强品牌与技术积累,但在新能源、装备国产化、高可靠设备场景中,用户更倾向于“安全可控 + 可替代 + 服务响应快”的本地 /国产品牌。未来在风电、轨道交通、新能源装备、海上风电等方向,国产润滑 / 特种流体的渗透率仍有提升空间。
  3. 跨界整合 + 平台化能力成为竞争力关键 谁能将润滑油 / 冷却液 /监测系统 /服务体系 /数字化运维平台整合起来,谁就可能在未来赢得较高壁垒。未来的润滑油企业,不仅要是油品 + 添加剂公司,更可能演变为“流体 + 热管理 + 运维服务 + 数字监测平台”的综合系统提供商。
  4. 行业整合、淘汰加速 中小润滑油厂商缺乏技术积累、品牌背书、稳定客户,以及资金实力,在高端赛道中很难突围。未来可能出现更多兼并、重组,行业集中度可能进一步提升。
  5. 风险需警觉细节执行与客户选择 高端项目如果选错客户 / 选错试点 / 质量出现问题,其负面影响可能迅速扩散。企业应慎重选择“先行试点客户 / 样板项目”,做好前期验证与安全冗余设计。

结语

从我的视角来看,太行润滑近年来的表现堪称“逆流而上”的典范:它利用煤化工路线的原料优势,坚定地切入高端润滑与特种流体 / 冷却液方向,同时在市场、技术、标准、客户合作等多个维度同步发力。它的成功并不偶然,而是长期在“路线选择 + 技术研发 + 市场开拓 + 品牌建设 + 客户合作”上持续投入的积累结果。

当然,它也面临着不小的挑战:技术可靠性、成本控制、市场开拓、跨界运营等都必须被认真对待。对于行业里的其他参与者而言,太行的路径值得学习,也值得警醒——在这个赛道,既要有“耐心 + 技术深耕 + 服务落地”的能力,也要有“风险控制 + 客户选择 +差异化定位”的智慧。

织梦二维码生成器
标签: